最近,东山海峡民俗博物馆又获新宝——一个高12厘米、直径8厘米、重0.3公斤的铜制古钟。经有关专家考证,是清代乾隆年间我国自主研制的时钟。 东山海峡民俗博物馆新收藏的铜制古钟 笔者仔细观察,这个古钟小巧玲珑,古朴精致、造型独特。令人称奇的是它有着一个精美的镏金铜底座,透明的玻璃罩,里面有一个铁球,清晰写着12个数字,从1到12均匀分布着,代表12小时,底下左右有两条似小燕子的漂亮小鱼,左边一条鱼代表秒,右边一条鱼代表分,它每转动60次,那条代表分的小鱼就会转动一下,转了60分钟后,中间圆球上代表小时的指针就会往前进一格,以此来完成计时。这个时钟是12小时制,分为白天12小时,晚上12小时。时钟上方有一个吊环,既可摆在桌上吊在墙上,还可以挂在身上,提在手上。 对古时钟颇有研究的东山海峡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林镇才介绍,这是罗马时钟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在清代乾隆年间发明研制的一种时钟,虽然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在一上发条还可以照常走动,而且时间准确。当时的钟表多是手工制作,有钱人把机械钟表看作是有趣和精巧的玩意儿,并且把它们作为显示身份和富贵的一种装饰品,用以使用和摆阔。 据悉,古钟是不久前东山古城铜陵镇一户陈姓居民在清理一间老祖屋时被发现的,他的祖上在当地是一位较有名望的商人。
|